人物志|给孩子真正的快乐教育——专访北京市中芯学校校董周宪明
文/新学说 何淼
从科技领域到投身国际教育,20多年教育生涯怀揣赤子之心,以人为本,漂洋过海身体力行真正的“快乐教育”。北京市中芯学校的良好口碑正是这位教育家教育之路的成功体现。本期人物志——走进北京市中芯学校校董周宪明的教育世界。
透过玻璃窗洒进室内的光,让校长室室内摆设的简洁明快一览无余。一位戴着眼镜,满面笑容,身着白衬衫、深灰色毛线衣的先生,见客来起身欢迎,没有过分的寒暄。儒雅随和是周宪明校长给我的第一印象。在随后的交谈中,周校长讲述了让听者为之动容的“教育之缘”。
赤子转身:从高端材料研究到投身教育
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并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化学硕士与材料科学博士学位的周宪明先生,曾在美国从事高端材料研究工作。作为高端技术人才,周先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高端材料研发信息,出入境也面临受限。考虑到远在台湾年事已高的母亲,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发展的光明前途,回归宝岛。
80年代的台湾,因为工业缺乏竞争力、人工成本高、土地取得不易、大量物资匮乏、环保问题严重等原因,台湾商人往南迁移,分布在东南亚很多国家。10年后,南迁的台商家庭危机凸显,台商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也随之突出,台商学校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几个国家应运而生。
1992年,适逢台商学校征集教育人才之际,周校长怀着对教育的无限向往前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担任台北学校第一任校长,自此正式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博采众长,成功输出“海外名片”
从第一年担任雅加达台北学校幼儿园到小学学段校长开始,周校长的责任愈发重大,最终肩负起幼儿园到高中学段总校长的重任。在此期间,他放弃了暑期的休假,走访了15个不同国家的侨校,学习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的先进办学特色和理念。
“有一个英国学校,它的图书馆是蜂窝型六角形的。一个入口,旁边有五个教室,走进去,推开门就是八九米挑高的图书馆。换句话说,推门先看到图书馆才看到外面的草地,每个年级都有一个很漂亮的图书馆。” 周校长接连讲述了英国注重阅读培养、法国幼儿园男教师优质的教学质量、美国学校注重创意等各国的教育特色和优点。
“参观后感触很深刻,我们的学校落后很多。”作为听者,强烈感受到一位教育者对教育行业的关注和反思,对优秀教育模式的欣赏。后期,他把这些优质的理念和想法借鉴到台湾的教学中,使得雅加达台北学校成为台湾在海外的“小名片”——被众多学校研究学习的范本。
志同道合,加入中芯
当被问及加入中芯的原因时,周校长坦言,“我被张汝京博士的无私所打动”。随后,他讲述了自己和创校董事张汝京博士的不解之缘。
张汝京博士作为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同样创立了中芯学校。怀着对中国的热爱,他迫切期望为国家培养人才,以此来回报祖国。“张汝京博士爱中国到了一定的地步,个人牺牲了很多。他要开始办教育,我觉得他是可以信任的人。”平和的回答展现了周校长和张汝京博士两个人投身教育的决心和彼此对待教育理念的一致性。2008年,周校长加入中芯,担任北京市中芯学校幼儿园到初中学段的总校长。
贴近学生,快乐教育
1992年,周校长从科技转向教育领域,走访了15所国际学校,得出“贴近”结论。“了解学生的生活,也让学生了解校长并非只是在毕业证书签字盖章的人。”以孩子为主体,再平衡时间解决学校其他事务是他与学生相处的基准。
从加入中芯的第一年开始,周校长就一直坚持亲自面试学生。第一年招生时,他面试了78名小一学生及家庭,最终录取了50人。随着报名人数的逐年增加,周校长号召教导主任、学段校长一起面试。在面试过程中和家长交流教育方式及理念,确认家校双方在对孩子的培养上想法的一致性。
相较于之前的教育经历,周校长作为北京中芯学校幼儿园到初中学段的总校长,在担任北京市中芯学校的执行校董后,每天要处理的事务就更加庞杂,但他却从未减少与孩子们的互动。
得益于在科技研究与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周校长加入北京中芯学校后,设立了极具特色的科学课程,近期还引进了新能源,将之应用于科学实验之中。自己也身体力行,经常带领学生和老师做一些有意思的小实验,帮助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同时,为了强调community的概念,周校长的校长室和学生教室紧密相邻。课间,学生们可以自由进入,向周校长求助、吐露心声甚至直接送上一个温暖的拥抱。周校长是孩子们心中的“校长爷爷“,即便是周末外出也会收获学生的问候和拥抱。
周校长曾经参加多次诸如Earcos等全球性的教育会议,学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并应用到中芯的教学中去。他认为,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比,并无输赢差距之论,只是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很多不同。例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是产生纠纷时,老师和家长不需直接介入以命令式口吻裁决,而是应该以孩子的角度询问根由,让孩子自行沟通解决,学会责任和担当,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对错并非重要因素,教会孩子去面对方为教育之根本。
“尊重学生,轻轻讲,慢慢说。不宠溺孩子,尊重每个孩子,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在彼此尊重的氛围中快乐成长。”一直聚焦于孩子的感受和品质培养正是周校长的教育初心。
孩子是我的教练,家长是我的分身
谈及家庭,周校长回应四个女儿是上帝派来的四个教练员,对于他进入中小学办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校长的四个女儿分别出生在美国、台湾和印尼。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亲,周校长收获颇多。在家庭内部用餐时,每天分别使用中文、英文、印尼文三种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多种语言融会贯通的同时,收获乐趣。
周校长的女儿们在中小学阶段,都是跟随父亲辗转于不同的学校就学。周校长坦言,校长身份会给女儿带来困扰。有时候一些决策不被孩子们喜欢,学生们就会和女儿议论,给她带来压力。但与此同时,周校长也从女儿那里获知学生在讨论中的反馈、建议以及一手资讯,便于更好地进行学校管理。
此外,考虑到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促进作用,方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工作,周校长提议建立了各年级家长委员会(PTA),他说家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他的分身。
周校长注重家校共育,学校的家长课堂是北京市中芯学校的一大特色。他亲自设计爸爸早餐会,祖父母谈心会等,与学生的爸爸们、爷爷奶奶们交流教育,影响了众多家庭。中芯“一家一菜”模式的家庭聚餐,让家长之间也协同起来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分享和付出。
被周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热情所感染的家委家长们积极地协助学校解决问题,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态度、改变教师的固化思路,成长为拥有中芯理念的教师,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这种家校协同的模式,在培养孩子的同时也为北京市中芯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包容感恩,教育的责任和担当
校长室摆满了学生赠送的礼物,墙上也挂满了五彩缤纷的手工贺卡。文件柜上摆放的一幅校长画像极为引人注目,周校长说这是毕业学生的赠礼。这些礼物正是中芯成功的感恩教育的直接体现。
周校长说中芯的大型义卖活动已经连续做了7年,义卖活动是由学生通过出售手工品、唱跳表演等为孤儿院筹集善款。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口才,考验他们的胆识、观察能力、社交技能等,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周校长强调,完成义卖活动最重要的最后一步是在孩子们向孤儿院双手举上捐献善款时,发自内心的感恩是“感谢你们教会我们奉献爱心”。
中芯的传统“国际日”同样传达着包容。国际日时,每个班级的孩子选择一个国家,学习该国的人物、风俗、文化、地理、历史,留守讲解和外出周游的孩子都能够充分了解到各国文化。这样的寓教于乐让孩子打开全球视野,胸怀世界,用包容的眼光学习世界文化。
周校长表明,中芯的另一种包容是一视同仁,不论孩子的身份,平等对待。在招生人数将满的情况下,依旧会给“问题孩子”面试、入学和改正的机会。他坚信好的课程、好的实践、中西合璧的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有好的未来。
“我从1992年投身教育行业开始,带出了校长。希望在退休前还能对教育行业有所贡献。”考虑到因为校地有限而不得不被拒之门外的学生们,周校长正在积极申请在京开办一所涵盖小学到高中学段的分校,为更多学生创造新机会。
“孩子”是周校长在访谈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周校长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少说,多做”是这位心怀学生,脚踏实地做教育的校长执着的态度。
希望以后中芯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影响更多的人。
”“希望以后中芯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影响更多的人”是这位怀揣教育执念的校长最朴实、最真切的愿望。期待周校长怀着对教育的热情和执念,培养更多“品格第一 ·追求卓越 ·胸怀世界 ·快乐成长 ”的快乐学子。
相关阅读